《原则》这本书读到后面工作原则部分,“机器”这个字眼多次出现,我猛然间意识到,作者干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,就是把公司打造成了一部自动高效运转的赚钱机器,所有的工作原则,有的是这部机器的零部件,有的是机器的程序,不管是遇到了什么问题,这部机器都有相应的程序和零件,来消化和处理这个问题,更可贵的是,这部机器通常有优解。那么,这部机器是如何打造起来的呢?
有些原则是企业运营的思维方式。读后感(一)写了,这里略。
有些原则是处理这些问题的管理方法。比如,应该如何做决策。作者意识到,独断专行或者民主协商的决策系统都有缺陷,认为最佳决策应该是在创意择优中,按观点的可信度高低来得出的。有了这个思想以后,如何落实呢?于是,桥水公司就开创了“可信度加权的决策系统”,给能力强的决策者的观点更大的权重,形成一个决策方式,这就是一个管理方法。与此同时,针对能力强如何判断,也同样给出了两个评价依据:a)多次成功的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,2)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。可以看出,针对问题如何处理,有严格的处理方法和管理工具,逻辑上严丝合缝,也就能够获得最优解,避免错误的发生。再比如什么是观点?观点由两个东西构成:数据以及你对数据的推理或推理逻辑。
把日常工作中,貌似只能靠个人艺术来处理的事情,都设计出了一些方法来指导处理。不是靠领导人拍脑袋来做决定,而是用一些方法、程序来做决定。从数据开始,到判断结束。
作者为什么能够打造这部机器,我认为主要由四大工作:评价依据、收集数据、运用管理工具来分析数据、以及从成败经验中优化管理工具。
例如要评判某个员工是否能够胜任部门负责人,桥水公司不是听老领导的意见,或做一个群众测评,也不是等着高层领导点头,而是想“有根据的做决定”,他们采用了能持续反馈信息的集点器系统,针对那项工作的素质要求,设置了数百个数据点,包括综合推理、了解他所未知的、在合适的层级开展管理。然后,把所有这些数据达到屏幕上,综合审视。然后问那位员工,看着这些证据,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应聘用自己出任那个部门负责人职位,他会怎样做。最终他觉得自己能力不够,同意调到更适合他能力的其他岗位上。
再比如,设定可信度加权的标准,作者公司每个人观点的可信度都被记录在案,并接受系统性评估,使用类似棒球卡或集点器的工具,及时记录和评估其工作经历和业绩。
其实,大部分企业不成功的原因是工作方法错了。评价没有依据,决策不经过数据。
所以,我们在工作中,特别要注意数据的收集,如何收集这些数据呢?就要设计出各种管理工具,表单,记录方法。在日常事务工作和管理工作、经营工作中,工作方式、工作程序要固化下来,第二次处理时就可以非常高效,避免重复工作。然后在持续优化我们的工作流程,减少犯错概率。